主页 > imtoken钱包如何下载 > 【每日一书】2020《金融的价值》:什么样的金融才能造福社会?

【每日一书】2020《金融的价值》:什么样的金融才能造福社会?

imtoken钱包如何下载 2023-02-18 06:16:06

‍‍‍

比特币是互联网金融嘛_比特币属于金融行业吗_比特币行业发展前景

前言

您好,欢迎每天收听本书。 今天要为大家解读的这本书叫《金融的价值》,将于2021年底出版,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样的金融才能造福社会。

众所周知,金融对经济和社会的运作非常重要。 毕竟,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在开展经济活动的过程中,都需要资金支持。 金融最重要的是实现社会范围内的资金配置,帮助大大小小的经济主体完成资金的融资。 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希克斯在其著作《经济史》中有一句名言:“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待金融革命”。 工业革命前几十年,蒸汽机技术已经成熟,但要将蒸汽机技术应用到铁路、航运、纺织等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因此,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金融体系来帮助技术开发者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工业革命就不可能发生。

然而,虽然金融很重要,但进入21世纪后,我们经常会看到对金融的各种批评。 例如,当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经济时,不少市场人士开始感到金融机构不再可信,认为金融是高风险的“危险品”;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实体金融支持薄弱”的问题; 后来,数字金融的兴起带来了互联网银行、移动支付、众筹、P2P、在线理财等新兴金融业态。 有的落入阴影快速成长,有的最终陷入造假、倒闭、跑路等负面事件,甚至危及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 这些我们稍后会详细说明。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金融似乎既有社会有益的一面,也有破坏社会的一面。 那么,这就引出了我们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什么样的金融才能造福社会?

关于这个问题,这本《金融的价值》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路。 本书作者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教授。 他认为,能够造福社会的金融应该满足两个标准:第一,必须能够满足实体经济的合理需求; 其次,要有足够的风险控制能力。

这两句话看似简单,实则为我们提供了判断各种金融模型价值的基本视角。 顺着这两句话,我们就可以理解中国金融业发展中许多重大事件背后的原因,也可以进一步看到金融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关系。

今天,我将分三个部分为大家解读这本书:

第一部分,我们说说为什么在2010年之后,经常听到人们质疑我们的金融体系没有很好地支持实体经济,以及这样的质疑是否有道理。

第二部分,我们来看看近年来数字金融的发展给我国金融业带来的变化。

第三部分,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什么样的金融可以造福社会。

第一部分

首先说说为什么在2010年之后,经常会听到一些质疑的声音,说我们的金融体系没有很好地支持实体经济。

让我们用两分钟的时间简单回顾一下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历程。 1978年比特币属于金融行业吗,国内经济改革刚刚起步,我国基本上只有一个金融机构,那就是中国人民银行。 因为在1978年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包括资本配置,都是由政府决定的,几乎不需要金融发挥作用。 后来,我们一方面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另一方面逐步扩大市场调节作用,金融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因此,1978年,政府重建了三个专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 这是我国金融业演进的第一个重要节点。

笔者表示,从1978年的节点到现在的40多年,我国金融业演变的两大主题是“发展”和“改革”。 “发展”意味着我们几乎从无到有地重新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金融体系。 目前,大大小小的商业银行已超过4000家,资本市场市值已位居世界前列。 “改革”就是我国金融体系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在资金配置和利率变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四十年来,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取得了非常显着的成就。 但是,2010年之后,我们不时听到一些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金融不支持实体经济”的质疑。

这个问题有道理吗? 笔者认为,从数据来看,确实有些道理。 书中给出了一个关键数据指标:边际资本产出率。 它反映了生产一单位GDP需要多少单位的资本投资。 边际资本产出率的值越大,金融效率越低。 据笔者测算,2007年中国边际资本产出比为3.5,但到了2017年,已经升至6以上。这说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确实在减弱。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一直在转变,但金融模式却没有跟上。

具体来说,在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依赖大量生产要素的粗放型增长。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其中不少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促进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迅速扩张。工业,我国经济也快速增长。 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时我们主要是依靠国外成熟的技术、成熟的管理、成熟的产品的经验。 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依赖大量生产要素的粗放型增长。

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帮助我们从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 2007年,中国人均GDP达到2600美元,成为中低收入国家之一; 2019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已进入中高收入水平。

与此同时,我国产业发展方向也发生了转变,逐渐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 终端劳动密集型产品; 我们还更加注重提高产业创新能力,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重大科学研究。 这一切的背后,是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从依赖大量生产要素的粗放式增长向依赖创新的增长转变。

关于“创新”二字再多说几句。 说到“创新”,人们通常认为创新是指最前沿的技术发展。 但笔者提醒,实际上,目前无论是服务业、制造业,还是农业,创新几乎无处不在; 而这里,既有商业模式的创新,也有生产技术的创新; 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还包括对汽车、家电、机械设备等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

那么在我国,谁是创新的主力军呢? 根据笔者收集的数据,截至2019年,民营企业贡献了70%的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国有企业贡献了5%,外资企业贡献了剩余的25%。 另外,大家可能听说过任泽平经济学家团队提供的数据:截至2018年,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我国企业数量的90%以上,贡献了GDP的60%和70%。技术创新的百分比。 因此,综合来看,民营中小企业是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但是,民营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自然不具备优势。 我们知道,银行是民营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 然而,民营中小企业通常不受银行贷款的青睐。 因为,传统银行在评估贷款对象的信用风险时,主要看资产实力、财务状况、是否有高价值抵押品。 然而,很多民营中小企业资产实力不强,现金流不稳,也没有财产可以抵押。 这使得他们很难从大银行拿到钱。

据统计,2018年我国非金融企业对外融资中,银行信贷约占85%,资本市场融资即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融资仅占15%。 这表明现阶段我国金融体系仍以银行融资渠道为主; 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为了控制风险,银行更关注借款人的资产实力。 综合来看,笔者认为,这样的金融模式并不能很好地支撑当前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 也就是说,我们刚才说了,经济增长模式在变,但是金融模式没跟上。

第二部分

我刚才说的是从宏观角度得出的结论。 但从银行的角度来看,他们其实也有自己的难处。

首先,尽管银行愿意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但中小微企业的客户数量庞大且分散,尤其是小微企业。 银行主动联系他们非常困难,成本也很高。 即便是目前全球市值最大的中国工商银行,网点遍布全国,员工无数,也难以一一全面触达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

另外,我们前面提到,很多中小微企业资金实力薄弱,缺乏抵押资产,其中不乏信用数据记录不完善的企业。 这使得银行很难评估自己的信用风险,即无法预估借出的钱,对方是否有能力按时还款,是否会变成坏帐或坏帐,因此它将无法提供融资服务。

因此,像工商银行这样的大型商业银行在服务中小微企业方面没有优势。 我们还可以观察到,他们更擅长服务大企业,很多单笔贷款高达5亿元、10亿元。 如果让他们的信贷员做单笔5000元、5万元的业务,既不是他们擅长的,也不划算。 原因我们之前讲过,就是获客难,风险难控。

那么,既然传统金融无法满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是否还有其他渠道? 这意味着,2014年之后,我国的金融土壤中又长出了一个新物种。 也就是网上银行。 这些网上银行都没有实体营业部,都是在网上开展业务。

2014年,银监会公布了我国首批民营银行试点名单。 一共有五家银行,其中两家是互联网银行,分别是腾讯背靠的微众银行和阿里背靠的网商银行。 随后几年,百信银行、新网银行等更多互联网银行相继出现; 在他们的股东中,也有一些我们熟悉的互联网巨头。

那么,互联网银行在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方面是否具有优势呢? 笔者认为是有的。 主要是他们为我们前面提到的获客和风险控制的难题提供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首先,关于获客难的问题。 刚才我们提到,在这些互联网银行的大股东中,一般都有知名的互联网巨头。 比如腾讯、阿里、百度等,这些互联网巨头在他们打造的平台上积累了大量的用户。 在这些用户中,很多其实是中低净值人群,或者小微企业等传统金融渠道难以获得融资的群体。 因此,获客不再是互联网银行的难题。

此外,我们知道互联网巨头本身拥有大量的用户数据,可以通过分析借贷用户的社交、支付、浏览等行为大数据来评估用户的信用风险; 他们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机器学习技术,动态跟踪用户的信用状况,在出现不良变化时进行预警。 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风控难的问题。

事实上,互联网银行的兴起只是近年来我国数字金融兴起的一个方面。 这里所说的数字金融,不仅包括利用数字技术改造银行、保险、证券等传统金融领域,还包括一些由数字技术催生的新型金融模式,如移动支付、网贷、众筹、在线财富等。管理等; 提供数字金融服务的主体可以是互联网公司,也可以是传统金融机构。

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的数字金融诞生于2003年。因为这一年,阿里巴巴的支付宝正式上线。 不过,也有不少人将2013年称为中国数字金融发展元年。 因为今年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是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及“互联网金融”一词,二是阿里巴巴成功推出我国首只网络货币基金“野宝”。 拉开了数字金融行业快速腾飞的序幕。

笔者告诉我们,中国的数字金融与北美、西欧国家不一样。 在北美和西欧国家,跨境支付和加密货币处于数字金融发展的前沿。 比特币、以太坊、狗狗币等,我们经常听到价格波动的,都属于加密货币。 但是在中国,大家应该也能感受到,虽然加密货币的概念很火,但大多数普通人在生活中其实接触的并不多。 而且,出于对洗钱和金融稳定的担忧,我国监管部门目前禁止加密货币交易。

那么在中国,我们对数字金融的感受更多的是什么?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移动支付。 你还记得你什么时候出门不再随身携带一叠钞票了吗? 不记得也没关系,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2014年春节假期,突然流行了一种新的“年俗”,那就是在微信上给亲朋好友发红包。 现在大家可能已经习惯了,但当时大家还是觉得很新奇好玩,才迎来了微信钱包用户的激增。 后来在2014年,微信和支付宝开始渗透到打车、餐饮、医疗、金融等多个领域,展开了用户拉锯战,也培养了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的习惯。 因此,2014年也被称为中国“移动支付元年”。

目前,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活跃用户均超过10亿。 移动支付给我们社会带来的改变,不仅仅是方便了我们买东西、发红包。 从宏观上看,支付系统是支撑整个经济社会运行的基础设施,一切涉及交易的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它。 那么,移动支付就相当于更新了我们经济社会的基础设施。 在这种基础设施上开展的经济活动,必然会迎来新的升级浪潮。 近年来兴起的许多新兴经济活动,如电子商务和微商、在线理财、娱乐直播等,其实都是基于移动支付这一新基建。 我们都能感受到移动支付这种数字金融形式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 除此之外,近年来网络投资、网络借贷也发展迅速。 刚才我们说了,互联网银行为中小微企业开展的融资业务,属于网络借贷的范畴。

笔者认为,从整体上看,数字金融的发展给我国金融业带来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促进了金融的普惠性。

例如,许多中小微企业通过互联网银行提供的贷款获得了继续经营的能力。 从个人角度来说,无论是吃、穿、住、行、水、电、通讯,还是投资理财,我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在手机上操作支付; 近年来研究发现,移动支付将大大增加成为个体的农民数量。 经营者的可能性,帮助他们实现“自产自销”,增加收入。

从宏观上看,过去我国金融机构的布局是东多西少,城市多农村少。 原来,在一些金融不发达的地区,大家存取款、办理贷款、个人投资并不方便。 而现在,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有移动互联网、一部智能手机,手机上安装几个特定的​​应用程序,就可以享受到与其他地区类似的金融服务。 这就是为什么研究发现,越是金融不发达的地区,他们从数字金融中获得的收益就越大。

第三部分

那么刚才我们主要讨论了数字金融的优势。 从本质上讲,数字金融是一种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金融创新。 笔者认为,这场金融创新的原动力在于传统金融领域未能有效满足中小企业和普通家庭在支付、借贷、理财等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 数字金融的发展确实拓展了金融服务的边界,提升了金融的整体普惠性。

但请注意,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即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必须具备足够的风险控制能力。

让我们从一个反例开始。 那就是曾经风头正劲,现在已经淡出人们视线的P2P网贷。

P2P借贷模式起源于国外,全称“Peer-to-Peer Lending”,译为“点对点借贷”,是指个人之间通过互联网平台直接进行小额贷款。

那么,这和我们之前提到的互联网银行在做的网贷有区别吗? 还是有很多不同的。 例如,最重要的区别是互联网银行是信用中介,而P2P是信息中介。 那是什么意思? 简单来说,信用中介从储户那里收钱,存入自己的资金池,然后从这个资金池中取出钱借给贷方; 但如果是信息中介比特币属于金融行业吗,就不能建立一个资金池,只能把借款人和贷款人聚集在一起。 比如,李磊想买一台小拖拉机,在P2P平台上发帖申请1万元资金。 给他。 在这个过程中,这1万元只是平台上的“走过场”,平台不能碰这笔钱。 国外的P2P平台基本都是这样的信息中介模式。

2010年后,国外P2P模式进入中国,开始了“本土化”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国内P2P平台逐渐从信息中介向信用中介转变,也开始构建自己的资金池。 这不仅是因为信用中介的“资金池”模式在资金配置上比P2P平台一一撮合借贷双方的模式更有效率; 而且,如果P2P建立自己的资金池,那么资金可以灵活调配。 如果李磊当年因为收成不好而无法支付,那么P2P可以先从资金池中拿出一些别人的钱来抵消。 这也是因为,当时我们国内的投资人在面对P2P这种新的金融业态时普遍比较谨慎。 如果一开始总是出现借出的钱无法收回的情况,那么P2P在中国的口碑就会很差。 向上。 因此,建立资金池成为当时国内P2P平台的生存策略。

从2012年到2015年,我国P2P平台实现了爆发式增长,从不足300家发展到近2600家,可谓是风头一时。 转机出现在2015年,这一年,多起P2P平台诈骗、跑路事件被曝光。 据金融数据和分析提供商Wind统计,2015年,跑路的P2P平台多达1302家。 让我们谈谈我们之前所说的。 当年P2P平台总数约为2600家。 其中一个 P2P 平台出现了问题; 此外,一些平台直接宣告破产。

所以有什么问题? 为什么互联网银行可以做信用中介,而P2P平台却不能继续做类似的事情?

这就引出了P2P平台与互联网银行的另一个重要区别,那就是风控能力。 前面我们说过,在互联网银行的大股东中,经常可以看到国内知名的互联网巨头的身影。 而这些互联网巨头在自己的平台上积累了大量的用户数据,技术实力雄厚,因此可以更好地评估借款人的信用,从而控制自己需要承担的信用风险。

但是到了P2P,情况就不一样了。 我们先来看数据资源。 P2P平台大多没有自己的数据积累,需要在线下人工采集借款人的信用数据,或者通过互联网渠道进行有限采集。 由于线下催收成本相对较高,对于小额贷款来说不划算; 因此,P2P平台一般在对外宣传时,都会强调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来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

但是大数据就一定可靠吗? 不必要。 大数据最大的特点是体量大,但这并不代表数据质量高。 大数据会无差别地记录和存储人们购物、支付、上网等活动产生的数据; 但是,它会掺入很多“杂质”。 例如,很多数据与一个人的信用状况无关。 还有,如果有人别有用心,很容易故意改变自己的上网行为来包装自己的信用状况等等。

正是因为大数据中含有大量的杂质,所以要想从中提取出真正有用的信用信息,就像在沙子里淘金一样,需要有比较强的过滤杂质的技术能力。 但事实是,当年我国的P2P平台大多是“草根创业团队”,有时甚至只是几个会写软件、会建网站的年轻人。 总体而言,这些P2P平台的技术能力相对较弱,风控经验较少。 他们大多无法有效识别信息的真伪,无法区分杂质和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而且,在收集数据之后,如何设计数据分析算法、构建风控模型,对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样的标准是大多数P2P平台所达不到的。

因此,综上所述,由于数据资源和技术能力不足,我国P2P平台虽然在做类似互联网银行的信用中介工作,但并不具备合格的风控能力。 所以,国内很多P2P平台只能昙花一现,最终消亡。

好了,到此为止,我们已经用数字金融这个语境讲了很多近几年涌现的新兴金融模式,比如互联网银行、移动支付、P2P平台等。 其中一些成功了,一些失败了。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成熟的金融模型,比如股票、债券、期权、期货等等,都曾经是新生事物,后来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最终活了下来。 可以想象,在未来,我们会看到更多不同的金融模式出现。 那么,我们如何判断某种金融模式对社会有益还是有害呢?

作者在书中给出了两个判断标准:

首先,有利于社会的金融模式应该能够满足实体经济的合理需求。 比如我们刚才说的,移动支付方便了人们的日常消费,网上银行拓宽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等等。 然而,作者也提醒我们,并非所有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都是合法的。 例如,次级贷款针对信用差或收入低的借款人。 这些人很多都资不抵债,主动通过次级贷款向他们借钱,实际上是在刺激不合理的贷款需求。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次级贷款并不是一种有益的金融模式。

判断一个金融模式是有利还是有害的第二个标准是风险是否可控。 笔者强调,风险控制是金融交易的核心,一项金融创新如果不能有效控制风险,很可能给社会带来危害。 比如美国的次贷危机,中国的P2P泡沫,都是由于信用风险控制不力,过度扩张,最终导致业务系统崩溃,甚至对整个行业造成冲击。经济社会。

好吧,让我们再回顾一下。 笔者认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金融模式应该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能够满足实体经济的合理需求,二是风险可控。 所有的金融模型都会有一个“由新到旧”的过程; 那些对社会有益的金融模式,终将沉淀下来,成为滋养经济社会的金融土壤的一部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实现更高效的运营。 笔者认为,这才是金融真正的价值所在。

结语

以上就是我想与大家分享的这本书的重点。 除了这些,作者还在书中讨论了几个独立的话题,比如数字货币的未来、金融监管政策、金融历史教训等。 感兴趣的可以点击文末的电子书,在第6~8章找到这些内容。

好了,让我们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第一部分,我们主要讲为什么在2010年之后,人们经常听到一些质疑我们的金融体系没有很好地支持实体经济,以及这样的质疑是否有道理。 据笔者分析,这种质疑是有一定依据的。 从边际资本产出率这个指标来看,从2007年到2018年,我国金融服务效率确实在逐渐下降。 这背后的原因在于,我国金融体系目前以银行融资渠道为主,民营中小企业通常不受银行青睐贷款。 Therefor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such a financial model cannot well support the innovation-driven economic growth currently dominated by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this case, the emergence of Internet banks has mad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system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alleviated the financing difficulties of private SMEs. In addition to Internet banking, we have also seen many emerging digital financial models in recent years. In essence, digital finance is a financial innovation supported by digital technology.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original driving force for this financial innovation is that the financial service need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nd ordinary households in terms of payment, lending, and wealth management have not been effectively met by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sector.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finance has indeed expanded the boundaries of financial services and improved the overall inclusiveness of finance.

Finally, we use the case of P2P to discuss the risks expos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finance. Then, I focused on what the author told us, two criteria for judging whether a financial model is beneficial to society, one is whether it can meet the reasonable needs of the real economy, and the other is whether the risk is controllable.

These two conditions may seem simple, but they are actually very important. Because on the one hand, if the entire economic society is compared to the human body, then the financial system is like the capillaries of the economic society. A financial system that can meet the reasonable needs of the real economy can ensure sufficient vitality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society; On the one hand, finance itself has great externalities. Risks within the financial system can easily spill over into the real economy, threaten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entire economy and society. This impact can even transcend national borders. The 2008 US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finally evolved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 is a powerful proof; and in the Internet ag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various countries and economic entities is closer, which further accelerates the spread of risks and the destructive energy contained in finance is also strengthened. Therefore, we must be more cautious when making value judgments on some emerging financial models. The two standards put forward by the author are a fundamental coordinate system when we think about this kind of problem.